嵌入地層深處的“精鋼鉆頭”
——記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地勘公司雞西地質隊副隊長陳合才
陳合才對孔內上返泥漿性能變化情況進行把關
如果將企業比作是一臺鉆機,那么奮斗在最前線的人就是這臺鉆機的鉆頭。鉆頭的質量,決定了鉆進的速度,精鋼鉆頭更是會讓鉆進一往無前。
在地勘公司,就有這樣一位勘探前線的“精鋼鉆頭”。他在地勘戰線工作35年,恪守初心,不忘本心,所帶領的鉆探團隊,創出了一個又一個勘探傳奇。
他就是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現任地質勘探公司雞西地質隊副隊長陳合才。
黨叫干啥就干啥
1987年12月份,時任原七臺河礦務局地測處4號鉆班長的陳合才接到任務,將鉆機搬遷到遠離市區30多公里外的中心河鄉施工煤田鉆孔。但一連幾天的鵝毛大雪,不僅把鉆場通往外部的通道全都堵塞,還把鉆機施工的7名工人全都困在荒野。危急之時,陳合才帶領全班工友,背著20多公斤補給,騎了20公里的自行車,并蹚了10多公里沒膝深的雪殼子,用了4個多小時,才把干糧、水和鉆機用的鉆頭送到生產一線……好多年前這一幕,至今提起,還讓當時的工友嘖嘖贊嘆,稱他是個能打硬仗的好“鉆頭”。
今年5月,地勘公司黨委決定將陳合才從七臺河地質隊調到雞西地質隊,任安全生產副隊長。當時雞西地質隊已連續幾個月完不成勘探生產任務,一線員工因為收入低,士氣差,隊伍渙散,工作干勁不足。對此,陳合才明確表態: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黨叫干啥就干啥。
到了雞西地質隊,正趕上新發礦施工過采空區鉆孔,該鉆孔施工時間較長,孔內情況復雜。聽了工區匯報后,陳合才第一時間深入到施工的現場了解情況,并向辦公室要來三角板、量角器,簡單幾筆就畫出了鉆孔構造圖。他指著圖紙向職工講明孔內情況和當前施工的問題癥結。
陳合才對施工過采空區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他說目前采用的白泥止水方法效果不好,應該采用膠圈止水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陳合才提出的方案后,該孔下直徑127毫米套皮536米,一次下管止水成功。今年6月份,該鉆機完成進尺537米,沒有再發生任何漏孔問題。在雞西地質隊工作50余天,陳合才每天早不到六點就來到鉆機現場,晚上七八點鐘才回到單位宿舍,有時,鉆機出現事故回到宿舍已是小半夜。
實干擔當建言策
2011年8月23日,勃利縣恒太煤礦發生透水事故,23名礦工被困井下。
晚上10點鐘,時任七臺河地質隊生產工區副區長的陳合才正值夜班,突然接到上級讓他率隊參加救援的命令。陳合才放下電話,迅速通知Q02鉆機13名職工緊急集中,僅一個小時,人員就全部聚齊,并齊心協力完成了設備裝車,第一時間趕到了十幾公里外的事故現場。到達現場后,他們立即按照礦里提供的坐標位置,打了一口390米深的鉆孔,便于往井下受災區送風、送食物。經過潛孔錘32個小時的緊張施工,鉆孔按時準確到位,為“8.23”事故救援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合才自擔任班長起,就高度重視安全工作。結合實際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幾十年如一日,閱讀了大量的地質勘探業務書籍,尤其是關于鉆機安全生產的“法規”、“制度”和安全常識,幾乎做到了爛熟于心。工作中,他嚴抓安全業務培訓,每年都親自為培訓班授課45個課時以上。
陳合才到雞西地質隊任副隊長后,經過調查研究,他把雞西地質隊現實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三條:一是一線員工隊伍結構不合理,沒有技術經驗的新員工多、馬上面臨退休的老員工多,年輕的中堅力量少;二是部分員工孔內安全意識淡薄,麻痹大意思想嚴重,工作不注重細節,不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三是鉆探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工區管理人員中,鉆探專業出身的人員少,技術指導不到位,嚴重影響了生產發展。針對上述問題,他積極協助地質隊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對安全管理制度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并制訂了 “以現場面對面指導為主,以集中辦班為輔,以定期到鉆場對員工進行安全考問為手段”的安全培訓計劃。
陳合才在鉆機施工現場檢查吊鉗安全狀況
公而忘私做表率
2007年陳合才帶領鉆機轉戰七峰西區詳查勘探,此項目位于深山林區,施工條件特別惡劣??碧绞┕ぶ?,不但每個鉆孔深度都在1000米以上,而且鉆孔地質構造復雜,施工難度極大。面對種種困難,陳合才同鉆機工人一樣,吃住在鉆場,40多天都沒回家,平場地、挖泥池、立架子,全力做好開鉆前的生產準備工作。一天,陳合才接到岳母病逝的電話,正要趕回90多公里外的岳母家,可是見到工友們火燒眉毛似的忙著往車下卸設備,他又沖上前去……本想只幫忙干一會兒再往岳母家里趕,可是干著干著就過了晌午。
2013年,陳合才患上了眼底腫瘤,隊里領導硬逼他到外地治療,他卻說啥也不肯去。當時邱家勘探會戰已拉開帷幕,陳合才和工友們帶著鉆機第一個上山——從地質隊本部到鉆機所在的山下,直線距離100多里,而且要翻過三道溝坡。鉆機搬家時正逢雨季,給設備運輸帶來很大困難。每天早晨天剛亮,陳合才就和工友們出發了,直到天黑以后才能返回,有時遇到特殊情況,常在晚上八九點鐘還不能回到住地……勘探項目開鉆后,陳合才帶領工友們也一樣吃住在現場,夜以繼日地鉆探不停。
在歷時一年多的邱家勘探會戰中,陳合才率隊參戰的四臺鉆機共施工鉆孔12個,總進尺12000多米,甲、乙級孔率達100%,會戰成績位居四個地質隊之首。
2015年,陳合才的眼底腫瘤已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不僅眼珠外凸,而且晚上時常疼得他睡不著覺。在隊領導班子的再三逼迫下,陳合才到北京醫院做了手術,醫生從陳合才眼底取出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術后沒等傷口完全愈合,陳合才就提前出院,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陳合才在鉆機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技術創新帶頭人
2012年以前,鉆探過采空區需要兩次施工,第一次用直徑94毫米鉆頭鉆過采空區,第二次用直徑140毫米鉆頭二次擴孔,然后再下直徑127毫米套管。陳合才對此進行反復研究和試驗后,并成功應用了直徑94毫米鉆頭帶直徑140毫米鉆頭一次成孔的新工藝。減少一次施工,提高鉆進效率30%以上。
2017 年,Q08鉆機在七臺河向陽地區深部勘探,當鉆進310米過斷層時,由于巖層過于破碎,出現夾鉆問題。對此,有的生產技術人員提出了廢棄此孔重新開鉆的想法。陳合才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了采取減慢鉆速,鉆桿上下反復竄動的鉆探方法,來解決夾鉆問題。生產過程中,他每天盯在現場,時刻掌握鉆速和反復竄動鉆桿施工技術,從而有效解決了夾鉆問題。
Q07鉆機施工新立礦大孔徑瓦斯抽放鉆孔時,在孔徑444.5毫米,孔深510米時,原套皮止水托盤已失去作用。為此,陳合才和生產技術人員合力攻堅,采用水泥封堵止水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此次技術創新,不僅為完成當年生產任務奠定了基礎,而且為今后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來到雞西地質隊以后,陳合才通過調查研究,針對實際情況,對管理、機制、技術和工藝進行大膽創新,使一個原班提高了4個小時的純鉆進時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5年的工作歷程,煉就了這樣的一往直前的“精鋼鉆頭” ,嵌入地層深處,匯入攻堅主流,正伴隨著企業改革發展新形勢,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在新龍煤建設征程中穩步前行。 (鄭守國 趙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