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高質量發展 定能贏得主動
——來自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研討會上的聲音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骙 張斐曄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9日 11版)
8月28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主題為“理性應對貿易摩擦,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專家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國更加需要保持戰略定力,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情,讓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在應對中美經貿摩擦與外部環境演變復雜形勢下贏得更大的主動。
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研究員張道根在發言中指出,“美國正式挑起貿易戰已經一年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這場貿易戰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挑起貿易戰,是美國執行其“美國優先”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基于此,美國逆經濟全球化而行,極力反對多邊主義,采取極限施壓的單邊主義行動。
張道根認為,世界經濟處于長周期的深度調整,美國經濟也面臨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但美國妄圖通過對外發動貿易戰來緩解國內矛盾,來延緩國內制度性改革,因為后者難度非常大。目前貿易戰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全球經濟下行,給在長周期調整中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長期預期有極大的沖擊。這個沖擊影響可能更普遍持久,會具有更大的破壞性。美國妄圖實現的“美國優先”,無疑將會引起全球經濟秩序和經濟穩定性的巨大變化。但同樣的,美國經濟也不能逃脫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國內消費價格上漲,生產成本繼續上升,出口受到限制和制約,一些國際機構預測美國經濟將有很大概率在未來12個月內陷入衰退。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組組長、研究員黃仁偉同意這一看法。他強調,在時間上,中美貿易戰對美國越來越不利。美國本以為在半年內就能把中國壓服,結果沒壓服;于是美國繼續擴大和升級貿易戰,以為這樣一來,中國會難以承受,結果卻是美國更加承受不住。貿易戰、大選年、經濟周期性下滑,三個因素疊加在同一個時間點上,這是美國越來越不能承受的一個關鍵點。中美經貿摩擦發展到現在,實際上覆蓋面已經大大超出貿易本身,涉及各個經濟領域,也波及世界經濟的各個領域,形成了一個世界經濟范圍內的,一次本來是無意的,但是現在已經形成了結構性的、歷史性的轉變。這個轉變對我們來說當然有極大的挑戰,但是也是極其難得的機遇。
黃仁偉認為,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提升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市場份額,這是應對貿易戰的關鍵。如果我們在貿易戰過程中沒能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我們貿易戰的成本就是白交了。我們要把這個成本轉化過來。目前,中國正在采取深入的、大范圍的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各項有力措施正在全面展開。日前我們宣布建設18個自貿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上海擴大自貿區,都是這一系列工作的體現。這是貿易戰中我們看到的希望和機遇,這是美方所沒有想到的。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都提到了以物美價廉著稱的美國零售企業“開市客”(Costco)。這家8月27日在上海開業的大型超市,開業僅半天便被上海的消費者“買到停業”,許多貨架都被搬空。27日下午1時左右,該企業通過手機應用和短信發布公告暫停營業,并決定自28日起將賣場內購物人數控制在2000人以內,以便能夠更好地服務每一位會員。這充分表明,近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支撐的龐大市場,是中國從容應對貿易戰的重要信心來源,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幼文分析說:“從宏觀層面講,中國市場巨大的購買力使得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當中擁有話語權。從微觀層面講,大市場意味著任何創新產品、小眾產品都能很快形成市場。創新產品如果沒人買,就無法周轉資金;有人買,就能形成一定經濟規模,進而快速發展。只要整個中國有1%的人在消費某個產品,就是一個大市場,這個大市場會促進我們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優勢,是今天我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能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志剛所說,中國近14億人口的市場是全球跨國公司向往之地。目前,中國近14億人口的人均GDP僅是美國的五分之一,有什么理由說我們不能再高速增長了?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相信中國經濟的未來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