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責任 團隊和堅持
——許曉林訪談
記者:作為煤礦技術研究的新模式——“許曉林工作室”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請問工作室創建過程是怎么走過來的呢?
許曉林:工作室是在科技攻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2003年4月,因工作需要我調入峻德礦動力科負責技術工作,隨著技術改造不斷的投入,動力科管理的提升機、壓風機、主排水泵、主扇等礦井大型設備系統具有非常高的技術含量,因此對管理人員尤其是技術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提高了。我針對這一情況,將動力科技術干部和技術工人組成一個技術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每人針對自己的工作現場提出一個課題,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先進行研究,當課題遇到困難時我會給予指導或組織人員攻關。課題研究成功后以講座形式在全科進行分享。這樣的形式每半年一次,收到較好的效果。
2012年2月,由于礦采煤機變頻器故障頻繁出現,極大地影響了生產連續性,同時,由于變頻器維修價格昂貴,提高了生產成本,維修不及時影響了生產秩序。當時,我決定成立采煤機變頻器技術攻關小組。經過攻關小組2個月艱苦努力,掌握了采煤機變頻器核心技術并維修了第一臺變頻器,以后繼續攻關采煤機的主控器系統、端頭站和人機界限,徹底掌握了730、1210兩種型號采煤機全部電控系統核心技術。
2012年,我們鶴崗分子公司黨委、鶴崗分子公司加大了創建學習型企業工作力度,并制定出臺了《開展崗位技能大賽、評聘首席技師、創建學習工作室活動實施方案》和《2012年“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實施辦法》等文件,在全公司范圍內廣泛開展培育、建立學習型工作室和評選科技帶頭人、首席技師活動。2012年10月,經公司黨委、公司認定,我們這個業余的研究小組,被以我的名字命名為“許曉林工作室”,我本人以及我們工作室內的相關同志,也獲得了相應的經濟政治待遇。目前,我們工作室成員已經發展到12人,峻德煤礦有成員10人,其中采掘一線單位的4人;外礦成員2人。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在電氣控制專業方面,集中精力研究解決分公司生產領域啟動采煤機電控項目、掘進機電控項目、電機車及車載斷電儀項目、變頻器及節能項目、開關綜合保護器等項目。
記者:當你們團隊被命名為“電氣自動化·許曉林工作室”,在你們看來這種技術研究更多的是興趣還是責任?
許曉林:應該說在最初的時候,興趣是推動我們能夠堅持不懈地從事技術研究工作的內在動力,隨著工作室的建立,我們由松散型的業余組織變成了一個有組織名稱的學習型團隊,受到了分公司與礦領導的支持,以及同事的關注,這樣,使我們更感受到了一份光榮的責任。
最難忘的一次就是我們工作室的技術人員在一起研究730采煤機TLC程序的時候,大家在為一個數據討論和研究,等到問題解決的時候,發現已經錯過了最后一趟回家的通勤班車,最后我們不得不在工作室里和衣而臥對付了一夜,晚上做夢都是那些數據,所以我感覺這次經歷是最難忘的。
記者:工作室如何能更好地發揮孵化基地作用,為煤礦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許曉林:業以才興,人才資源在企業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領軍人才,一大批技藝精湛的技能人才,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企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這是鶴崗分子公司培養技術人才的方針和方向,也是我們鶴崗分公司開展崗位技能大賽、評聘首席技師、創建學習工作室活動和實施 “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的初衷和目的。
現在,我們工作室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企業培養出一支電控專業的高端技術隊伍,目前人才來源是內部挖掘,把在煤礦生產第一線工作的那些有培養潛力的人挖掘出來。選拔條件有3個:一是熱愛電控專業技術,具有濃厚興趣愿意并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二是人品好,具有團隊精神和犧牲精神。三是有一定的電控專業基礎或電工經歷。
我們一直歡迎具備上述條件的人加入我們的團隊,不分年齡、職務、學歷。
記者:要成為一名煤礦學習型工程技術人員,需要重點在哪些方面努力和嘗試?
許曉林:一是確立正確的研究方向,要研究與自己工作現場有關的技術,不能學屠龍之技。二是高目標,要向核心技術努力,這樣問題解決才會徹底,效果才會好。三是要有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今年是我們鶴崗分子公司“學習型企業建設年”,建設學習型企業技術人員是企業競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更是煤礦實現安全生產的需要。作為學習型企業的技術人員要不斷創新學習的思路和方法,我會帶領工作室的全體成員,抓住這個有利契機,不斷擴大工作成果,在工作中及時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能有了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停滯不前,要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
學習的目的是實用,是為了解決問題,光學不練假把式不行。但學會不一定會用和用好,要想學以致用就要善于思考與實踐,我們的工作室成員個個都善于思考,我們的工作室擁有3個專業實驗室,通過不斷的思考與實驗,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
記者:請談談應如何發揮技術和技術干部的優勢,更好地支撐集團安全發展、轉型發展呢?
許曉林:一是盡快建立一整套先進的技術人才和技術干部的選拔、任用的競爭和激勵機制,來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鼓勵和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二是要多搭建能夠培養和挖掘技術人才的平臺,學習工作室是其中一種形式,通過平臺可以形成一個團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三是以此推動全礦乃至公司“建設學習型企業”,形成強大的學習力,進一步提高企業競爭力。
記者:工作室已經形成了“許曉林式”工作流程,你的科研方向已轉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能談談工作室下一步的研究目標嗎?
許曉林:工作室計劃在今年一年內解決以峻德礦為研究對象,解決分公司制約生產的全部的電氣專業的問題,涵蓋的領域包括采煤、掘進、開拓以及機電運輸皮帶系統的設備和系統,通過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實現自己維修。
下一步的目標是在現有工作范圍基礎上把我們的工作發展到龍煤,甚至打入國內市場,在深度上我們不但可以維修,還要制造一些產品。
記者:龍煤集團安全發展轉型發展需要有千百個研究團隊。你想給未來的這些研究團隊提點什么建議?
許曉林:一、腳踏實地;二、持之以恒;三、永不停步。